欢迎大家回到米开朗基罗的“昼夜晨昏”下篇!!(此处该有掌声)在上篇里,小编给大家做了一下简单的创作背景介绍,今天我们就来正式认识一下这四座雕塑。话不多说,咱们今天直接切入正题。

想必大家和小编一样很好奇,为什么要给这四座雕塑取如此具有诗意的名字呢?难道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?

大家或许从名字中能略知一二,“昼夜晨昏”这四字都与时间有关。据说,他们象征着流逝的时间,不可逆转、无法阻挡但却永恒美丽。

(朱利亚诺陵墓,左侧为《夜》,右侧为《昼》)

《昼》、《夜》两座雕像被摆放在朱利亚诺(Giuliano duca di Nemours)石棺棺盖的左右两侧,朱利亚诺雕像的脚边。两座均为半侧卧的裸体雕像。

(《昼》)

《昼》是以一个男性的拟人化形象出现,他的身体呈现出一种极度的扭曲——上半身试图向后转,头部扭向前方,交叉的腿部也朝向前方,一只手臂撑在身后,一只手臂向身后伸去,好像企图捉住什么东西。可惜由于手的部分没有完成,所以它所追寻之物我们也未可知了。他长满胡须的脸部并没有雕刻完成,但神情中的痛苦与挣扎却能被观看者感知到,这给这座雕像蒙上了一层莫名的神秘感。

(《昼》雕像的背面)

(《夜》)

与之形成对比对称的是置于石棺右上方的《夜》,她以一个女性形象示人,将身体朝向观众,以右手微撑头部,一种忧郁的气质油然而生。她头戴镶有星月的王冠,长长的头发被编成辫子垂落胸前。

她的形象被普遍认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人物Leda,而她脚边的猫头鹰和一小束花(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罂粟花)是她的两个双胞胎孩子,象征着死亡和梦。而在她身旁的面具被解读为夜晚的梦。

《夜》这一雕塑是在米开朗基罗在这一工程中最早完成的大理石作品之一。Giovanni di Carlo Strozzi曾为她写了一首四行颂词,使其名气大增。后来,米开朗基罗也写了一则短诗作为回应,他以“夜”的口吻写道:

"Caro m'è il sonno, e più l'esser di sasso, / mentre che 'l danno e la vergogna dura: / non veder, non sentir m'è gran ventura; / però non mi destar, deh, parla basso"

“睡眠是甜蜜的,成了顽石更是幸福,只要世上还有羞耻与罪恶存在的时候:不见不闻,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;不要来惊醒我,啊,讲得轻些罢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摘自傅雷在《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》里的翻译

 

(洛伦佐陵墓,左侧为《昏》,右侧为《晨》)

与《昼》、《夜》身上扭曲有力的线条相比,《晨》、《昏》两座雕塑显得更为柔和些,这种柔和中还隐隐地透露出一种哀伤的情绪。

(《昏》)

《昏》半躺在洛伦佐(Lorenzo duca d’Urbino)的石棺左侧,双腿交叉,右手慵懒地放在大腿上,轻轻地压住了一块欲向后滑落的盖布,头部微微向前倾,忧心忡忡地凝视着下方。

(《昏》与西斯廷礼拜堂穹顶壁画中的先知Gioele形象对比)

作为米开朗基罗较为后期的作品,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些他以前作品的影子,比如这张眉头微蹙的脸,就与他在西斯廷礼拜堂内的天顶画中所画的先知Gioele形象极为相似,除此之外,右手的手势在壁画中同样有迹可循。(小编在此就不透露过多了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探索一下哦~)

(《晨》)

最后我们来看一看《晨》。如果说《昏》呈现出的是意图躺下休憩的男子形象,那么《晨》便是朦胧中刚刚醒来的女子。她用右手微微撑起自己的身体,左手伸过肩膀意图拨开落在肩头的头巾。双腿随意地搭靠着,一种疲惫之感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。

(米开朗基罗的《晨》设计草图)

回过头来看看这两座女性的雕像,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明显的男性特征,例如粗壮的手臂、壮硕的胯部等等。这种肌肉线条的运用,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一个常见的特点,这不仅在男性身上有所体现,米开朗基罗也用在了女性的身体上。

 

看完今天的介绍,不知道大家是否十分心动,想要亲自去新圣器室里一睹真迹呢?下次去佛罗伦萨的小伙伴可不要错过咯~别忘了,时间的秘密——“昼夜晨昏”在等你呢~